專任教師簡歷 |
姓名 |
克思明
Shih-ming Ko
|
 |
|
職稱 |
教授 |
學歷 |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東亞研究所博士(1989.9∼1996.6)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東亞研究所碩士(1978.9∼1980.6)
輔仁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學士(1974.9∼1978.6) |
經歷 |
輔仁大學教授(2005.2∼迄今)
輔仁大學研究發展處研發長(兼)(2002.9∼2004.1)
輔仁大學學務處學務長(兼)(1997.8∼2000.7)
輔仁大學人事室主任(兼)(1993.8∼1997.7)
輔仁大學教務處代理教務長(兼)(1992.8∼1993.7)
輔仁大學教務處課務組主任(兼)(1989.8∼1993.7)
輔仁大學副教授(1988.8∼2005.1)
輔仁大學訓導處課外活動指導組主任(兼)(1983.8∼1989.7)
輔仁大學講師(1982.8∼1988.7) |
專長領域 |
中國現代史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
國共關係史
兩岸關係史
中國政治思想史
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研究 |
聯絡方式 |
研究室:文研樓LG409 電 郵:004826@mail.fju.edu.tw
電 話:(02)2905-2307 |
研究成果 |
一、專書
- 《早期國共關係新論:從俄聯、聯共到三大政策的辨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10月修訂版,631頁,30萬字。
- 《論中共之農村動員:武裝、革命與政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10月,修訂版,631頁。
二、期刊論文
- 〈三大政策的辨正:論國共互爭革命正統的歷史根源〉,《輔仁歷史學報》第十五期,臺北:輔仁大學歷史系, 2004 年 7 月,頁 145-205 。
- 〈「容共」還是「聯共」:論國共雙方的曲筆與直書〉,《共黨問題研究》二十八卷十期,臺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2002 年 10 月,頁 93-113 。
- 〈正確的抉擇或唯一的選擇:論中國共產黨人何以要加入中國國民黨( 1922 ∼ 1924 )〉,《輔仁歷史學報》第十三期,臺北:輔仁大學歷史系, 2002 年 6 月,頁 55-105 。
- 〈階級矛盾向民族利益的讓步: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時期的農村經營〉,《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第二十八期,臺北:輔仁大學文學院.藝術學院, 2001 年 7 月,頁 29-50 。
- 〈槓桿與瓶頸:試論主要是防止「左」〉,《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五卷六期,臺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1999 年 6 月,頁 4-17 。
- 〈「左」、右根源於小資產階級說的商榷〉,《東亞季刊》第二十九卷四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1998 年 10 月,頁 1-14 。
- 〈青年以選擇為槓桿主導未來:兩岸文教交流的實踐與反思〉,《兩岸文教交流簡訊》第十一期,臺北: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 1997 年 6 月,頁 1-6 。
- 〈反「左」還是反右:中共改革思想的變遷與挑戰(一九八八至一九九二)〉,《共黨問題研究》第 23 卷 4 期,臺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1997 年 4 月,頁 4-20 。
- 〈由「解放思想」到「思想解放」:中共改革思想的緣起與發展(一九七八至一九八七)〉,《共黨問題研究》第 23 卷 3 期,臺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1997 年 3 月,頁 78-92 。
-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左」與右:概念的歷史考察和反省〉,《輔仁歷史學報》第六期,臺北:輔仁大學歷史系, 1994 年 12 月,頁 245-290 。
- 〈試論職業革命家黨:動機探源與組織解析〉,《輔仁歷史學報》第五期,臺北:輔仁大學歷史系, 1993 年 12 月,頁 395-412 。
- 〈中共與波蘭政治變遷之比較研究:一個歷史角度的考察〉,《輔仁歷史學報》第三期,臺北:輔仁大學歷史系, 1991 年 12 月,頁 107-125 。
- 〈論抗戰時期中共的「七二一方針」〉,《近代中國》第六十七期,臺北:近代中國雜誌社, 1988 年 10 月,頁 164-179 。
- 〈中共江西時期的農村經驗:歷史的必然與或然〉,《東亞季刊》第二十卷第一期,臺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1988 年 7 月,頁 1-29 。
- 〈農民、土地與近代中國:馬列主義實驗條件的檢查〉,《共黨問題研究》第十四卷三期,臺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1988 年 3 月,頁 46-58 。
- 〈試論毛澤東早期對中國革命與農民問題的意見〉,《共黨問題研究》第十三卷六期,臺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1987 年 6 月,頁 55-59 。
- 〈未完成的任務:國民革命與農民問題〉,《輔仁學誌 — 文學院之部》第十六期,臺北:輔仁大學, 1987 年 6 月,頁 247-266 。
- 〈析論中共在早期農村摸索的經驗:武裝工農〉,《共黨問題研究》第十三卷二期,臺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1987 年 2 月,頁 46-56 。
- 〈試論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力量〉,《共黨問題研究》第十二卷十期,臺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1986 年 10 月,頁 19-27 。
三、會議論文
- 〈俄聯?論孫中山與莫斯科的互動〉,第九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父紀念館, 2006 年 11 月 12 日。
- 〈戰略模糊與戰略明確的對話:臺海兩岸近期互動的觀察與歷史反思〉;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主辦的「兩岸關係與國際現勢」研討會論文,臺北, 2000 年 10 月,頁 1-20 。
- 〈以模糊創造空間:鄧後中國大陸政經發展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夏潮基金會主辦的「二十一世紀兩岸關係展望 - 『一個中國原則』面面觀」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 1998 年 8 月,頁 10-1 ∼ 10-15 。
- 〈「李子彬效應」和「鮑振東現象」:從若干苗頭看九屆人大以後中國大陸的政經發展走向〉,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和中華歐亞學會主辦的「大陸政經發展與臺海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 Boston , 1998 年 5 月,頁 1-15 。
- 〈中共內部政經情勢與對臺政策的關係〉,中國留美政治學會主辦的「中共亞太安全政策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 Tempa , 1996 年 1 月。收入明居正主編《雙贏?雙輸?兩岸關係何去何從?》,臺北:致良出版社, 1996 年,頁 88-108 。
四、研究計畫論文
- 〈爭取和、準備打:滬京哈等地區人士對未來開展兩岸關係的看法〉;執行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的論文,臺北, 2001 年 3 月,頁 1-20 。
-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兩國論」發表後京津地區人士對未來開展兩岸關係的看法〉;執行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的論文,臺北, 1999 年 6 月,頁 1-25 。
五、學位論文
- 〈論中共改革開放的指導思想:「左」、右辨〉,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6 年。
- 〈論中共之農民運動與土地政策 (1921-1949)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0 年。
|
備註 |
- 96 年中華民國私立教育事業協會第 30 屆資深優良教師大智獎章(連續任教滿 25 年)。
- 輔仁大學 93 學年度教師教學績優獎。
- 輔仁大學文學院 92 學年度教學績優教師獎。
- 輔仁大學 91 學年度學術研究獎。
- 91 學年度教育部任教滿 20 年資深教師獎。
- 91 學年度輔仁大學任教滿 20 年資深教師獎。
- 輔仁大學 86 學年度學術研究獎。
- 86 年中華民國私立教育事業協會第 20 屆資深優良教師大勇獎章(連續任教滿 15 年)。
- 國家科學委員會 85 學年度甲種研究獎。
- 83-87 學年度連續 5 年獲行政院陸委會獎助大專院校開設兩岸關係研究課程獎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