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PDF檢視]
主辦單位:輔仁大學歷史學系
補助單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輔仁大學研究發展處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純智文教基金會、輔仁大學天主教史研究中心
會議日期:98年5月15日∼16日(週五∼週六)
會議地點:輔仁大學野聲樓一樓谷欣廳
本會議之緣起、目的:
20世紀以來,各國不論在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上日益走向地球村的概念發展, 21世紀的今天,各國家、種族之間文化的交流已成為重要課題。而本系所自北平創立以來,在老校長陳援庵先生、張星烺先生等之努力下,即以中西交通史見長。有鑑於此,本系於 93 學年度經系務會議決議,每年將舉辦以「文化交流史」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藉此增加與國內外專家學者互動的機會,同時以提升本系競爭力。
本系主辦的文化交流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已進入第5屆,2005年5月,本系舉辦了「文化交流史:文化接觸的中間人」, 2006年5月舉辦「第2屆文化交流史:跨文化的互動、衝突與融合」, 2007年5月舉辦「第3屆文化交流史:點與線的觀察與思維」, 2008年5月舉辦「第4屆文化交流史:文化的衝擊與變遷」 ,專題發表學者、發表論文學者、各場次主持人、評論人等在會議中對該議題進行熱烈的討論,會後亦表示對本系的肯定及支持;受邀的外國學者及中國大陸學者亦表達肯定之意,紛紛表示,回國後將對所屬系所提案,比照本研討會辦理。有了這些鼓勵,不僅激勵我們在舉辦第5屆會議的熱情,更是鞭策我們好還要更好的動力,也使的我們更加期待每一次與國內外學界學者專家互動、交流的機會。
身為一個辦學歷史悠久的學系,不僅在教育學子上有重大的責任,對於將己身所學、專業訓練深植每一個需要的地方,更是我們的使命所在。國內學術單位舉辦過的學術會議不勝枚舉,關於歷史方面的討論,向來都有精彩的主題及討論,在此前提下,我們有更進一步的想法。身為一位教師,同時也具備知識份子的角色,在教學與研究之外,對於文化,會有更深層的體認及思維。
於是在籌辦第5屆文化交流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的籌備會議上,經過本系「文化交流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籌備委員會討論,提報系務會議通過,第5屆的中心議題訂為: 『「中心」與「邊緣」的互動』,擬分別從下列:「中西文化之互動」、「民族間之互動(例如:宗主國與殖民地)」及「國內之互動」(例如:中下階層與上層社群、大眾文化與菁英文化)三個子題廣泛進行「文化交流」探討,以擷取國內外學者多方之意見。
科技以一種近乎不可思議速度加快發展中,我們的社會正加速的變遷,文化、族群等各層面也都產生不同層次的變化,在生活的周遭,不同的文化正在接觸、互動或衝突。藉由一個國際學術研討會議,在開放討論的型態下,必能引起諸多討論,更能引發許多對「文化交流」不同的觀察與思維。
會議主題:
本屆會議以 『「中心」與「邊緣」的互動』 為中心主題,會議形式包括專題演講、論文發表及開放研討之形式舉行,並擴大參與討論層面,並深入探討文化交流所產生的議題。本籌備會公開邀稿之主題如下:
「中西文化之互動」
「民族間之互動(例如:宗主國與殖民地)」
「國內之互動」(例如:中下階層與上層社群、大眾文化與菁英文化)等及三個子題廣泛進行「文化交流」探討,以擷取國內外學者多方之意見。
專題演講學者
邢義田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論文發表學者
Dr Sally K. Church Asian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
向燕南 北京師範大學歷 史學院 教授
伍碧雯 台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李金強 香港浸會大學歷 史學系 教授
李盈慧 暨南國際大學歷 史學系 教授
李東華 輔仁大學歷 史學系 教授
林孝庭 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
俞彥娟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
洪健榮 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助理研究員
高郁雅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康才媛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張建華 北京師範大學歷 史學院 教授兼世界史研究中心主任
張省卿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陳方中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陳尚勝 濟南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陳健文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許毓良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楊天宏 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楊維真 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鄧世安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戴麗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會議報名資訊
請至本系網頁下載報名表格,以傳真或 e-mail 方式擲回
主辦單位聯絡資訊:
電話: 02-29052306 、 2307
傳真: 02-2901-7484
地址: 24205 新莊市中正路 510 號輔仁大學歷史學系
網址: http://www.history.fju.edu.tw/chinese/
E-mail : G02@mail.fju.edu.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