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活動
會議簡介
會議議程
發表論文
線上報名
文件下載
歷屆會議回顧
 
 
與會學者

第五屆文化交流史:「中心」與「邊緣」的互動國際學術研討會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ulture-Exchange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Centers” and “Peripheries”

專題演講

邢義田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猴與馬」造型母題:一個草原與中原藝術交流的古代見證
論文發表
Sally K. Church Asian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
Centre and Periphery in Ming Foreign Relations: The Case of Chen Cheng
向燕南 北京師範大學
歷史學院教授
從敘史到考史:朱明鎬及其《史糾》
伍碧雯 台北大學歷史學系
助理教授
從隔離到融合?——德意志帝國時期(1871-1918)猶太人的生存與發展
李金強 香港浸會大學
歷史學系教授
邊緣與中心——香港潮人生命堂本地化的探析
李盈慧 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教授
以夷變夏:香港華人與晚清改革活動
李東華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
教授
徘徊於中西文化及新舊教的中心與邊陲——徐誠斌主教的志業與平生
林孝庭 美國史丹佛大學
胡佛研究院研究員
War and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a’s Center-Periphery Relations, 1941-1945
俞彥娟 中央研究院
歐美研究所助研究員
從女權到人權:美國女選民聯盟的公民行動
洪健榮 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
助理研究員
明末艾儒略《職方外紀》中的知識傳教論述
高郁雅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
副教授
抗日戰爭時期上海《申報》之研究
康才媛 銘傳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鎌倉時代日本「茶道」文化之形成與發展——兼論《喫茶養生記》與中國茶文化的關係
張建華 北京師範大學
歷史學院教授
“東方罪惡”抑或“東方情結”:近代俄國知識階層對東方和中國的誤讀與正解
張省卿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
副教授
中國自然美觀對歐洲田園城市景觀之影響
陳方中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
副教授
義和團時期的教友點與教友——以直隸為研究範圍
陳尚勝 山東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清末薛福成的外交官生涯與「殖民」觀古代中國與周鄰國家的封貢體系與文化交流
陳健文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助理教授
試論南西伯利亞與古代中國間的文化互動
許毓良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
助理教授
戰後初期中國對臺灣的認識1945-1949:以《旅行雜誌》為例的討論
楊天宏 四川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政制轉型與中國教會的調適——基於中華基督教會邊疆服務部後期經歷的分析
楊維真 中正大學歷史學系
副教授
邊緣、鐵路、文化交流——以近代雲南為中心的探討
鄧世安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副教授
倪柝聲教會理念之研究——一個中西對話的面向
戴麗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法國耶穌會士桑志華與天津北疆博物院
>回最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