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思明

克思明's 的頭像
姓名: 
克思明 Samuel S.M. Ke
職稱: 
榮譽教授
學歷: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1989.9~1996.6)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1978.9~1980.6)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學士(1974.9~1978.6)
經歷: 
輔仁大學校史室主任(2018.8~2020.7)
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2012.8~2018.7)
輔仁大學進修部部主任(2012.2~2012.7)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主任(2009.8~2012.7)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2005.2~2012.7)
輔仁大學研究發展處研發長(2002.9~2004.1)
輔仁大學學務處學務長(1997.8~2000.7)
輔仁大學人事室主任(1993.8~1997.7)
輔仁大學教務處代理教務長(1992.8~1993.7)
輔仁大學教務處課務組主任(1989.8~1993.7)
輔仁大學訓導處課外活動指導組主任(1983.8~1989.7)
專長領域: 
中國現代史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
中共革命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國共關係史
兩岸關係史
當代中國研究
兩岸關係研究
中國政治思想史
聯絡方式: 

研究室:文研樓LG302

電 郵:004826@mail.fju.edu.tw

電 話:(02)2905-2307

研究成果: 

一、專書

  • 《早期國共關係新論:從俄聯、聯共到三大政策的辨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10月修訂版)。
  • 《早期國共關係新論:從俄聯、聯共到三大政策的辯證》(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 《論中共之農村動員:武裝、革命與政權》(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88年3月)。

二、期刊(專書)論文

  • 〈國共關係與近代中國命運〉;載黃克武等,《追尋百年崎嶇路,夜話民國12講》(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2011.12),頁139-191。
  • 〈國共關係與近代中國命運〉;傳記文學編輯委員會編,《傳記文學》,第98卷,第6期(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2011.6.1),頁50-73。
  • 〈俄聯?論孫中山與莫斯科的互動〉;提交國父紀念館主辦,第九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2006年11月11日)。
  • 〈三大政策的辨正:論國共互爭革命正統的歷史根源〉,《輔仁歷史學報》第十五期,臺北:輔仁大學歷史系, 2004 年 7 月,頁 145-205 。
  • 〈「容共」還是「聯共」:論國共雙方的曲筆與直書〉,《共黨問題研究》二十八卷十期,臺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2002 年 10 月,頁 93-113 。
  • 〈正確的抉擇或唯一的選擇:論中國共產黨人何以要加入中國國民黨( 1922 ~ 1924 )〉,《輔仁歷史學報》第十三期,臺北:輔仁大學歷史系, 2002 年 6 月,頁 55-105 。
  • 〈階級矛盾向民族利益的讓步: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時期的農村經營〉,《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第二十八期,臺北:輔仁大學文學院.藝術學院, 2001 年 7 月,頁 29-50 。
  • 〈槓桿與瓶頸:試論主要是防止「左」〉,《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五卷六期,臺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1999 年 6 月,頁 4-17 。
  • 〈「左」、右根源於小資產階級說的商榷〉,《東亞季刊》第二十九卷四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1998 年 10 月,頁 1-14 。
  • 〈青年以選擇為槓桿主導未來:兩岸文教交流的實踐與反思〉,《兩岸文教交流簡訊》第十一期,臺北: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 1997 年 6 月,頁 1-6 。
  • 〈反「左」還是反右:中共改革思想的變遷與挑戰(一九八八至一九九二)〉,《共黨問題研究》第 23 卷 4 期,臺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1997 年 4 月,頁 4-20 。
  • 〈由「解放思想」到「思想解放」:中共改革思想的緣起與發展(一九七八至一九八七)〉,《共黨問題研究》第 23 卷 3 期,臺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1997 年 3 月,頁 78-92 。
  •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左」與右:概念的歷史考察和反省〉,《輔仁歷史學報》第六期,臺北:輔仁大學歷史系, 1994 年 12 月,頁 245-290 。
  • 〈試論職業革命家黨:動機探源與組織解析〉,《輔仁歷史學報》第五期,臺北:輔仁大學歷史系, 1993 年 12 月,頁 395-412 。
  • 〈中共與波蘭政治變遷之比較研究:一個歷史角度的考察〉,《輔仁歷史學報》第三期,臺北:輔仁大學歷史系, 1991 年 12 月,頁 107-125 。
  • 〈論抗戰時期中共的「七二一方針」〉,《近代中國》第六十七期,臺北:近代中國雜誌社, 1988 年 10 月,頁 164-179 。
  • 〈中共江西時期的農村經驗:歷史的必然與或然〉,《東亞季刊》第二十卷第一期,臺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1988 年 7 月,頁 1-29 。
  • 〈農民、土地與近代中國:馬列主義實驗條件的檢查〉,《共黨問題研究》第十四卷三期,臺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1988 年 3 月,頁 46-58 。
  • 〈試論毛澤東早期對中國革命與農民問題的意見〉,《共黨問題研究》第十三卷六期,臺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1987 年 6 月,頁 55-59 。
  • 〈未完成的任務:國民革命與農民問題〉,《輔仁學誌 — 文學院之部》第十六期,臺北:輔仁大學, 1987 年 6 月,頁 247-266 。
  • 〈析論中共在早期農村摸索的經驗:武裝工農〉,《共黨問題研究》第十三卷二期,臺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1987 年 2 月,頁 46-56 。
  • 〈試論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力量〉,《共黨問題研究》第十二卷十期,臺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1986 年 10 月,頁 19-27 。

三、會議論文

  • 〈毛澤東“新三民主義說”的再詮釋〉;湖南湘潭大學毛澤東思想研究中心(湘潭:12/19/2015)。
  • 〈爭議與啟示:新中國新世紀的“新三民主義論述”〉;提交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東亞研究所漢學系召開的“革命與改革─辛亥以來的百年中國(2012)”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維也納:2012.1.9.-12.)。
  • 〈俄聯?論孫中山與莫斯科的互動〉,第九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父紀念館, 2006 年 11 月 12 日。
  • 〈戰略模糊與戰略明確的對話:臺海兩岸近期互動的觀察與歷史反思〉;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主辦的「兩岸關係與國際現勢」研討會論文,臺北, 2000 年 10 月,頁 1-20 。
  • 〈以模糊創造空間:鄧後中國大陸政經發展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夏潮基金會主辦的「二十一世紀兩岸關係展望 - 『一個中國原則』面面觀」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 1998 年 8 月,頁 10-1 ~ 10-15 。
  • 〈「李子彬效應」和「鮑振東現象」:從若干苗頭看九屆人大以後中國大陸的政經發展走向〉,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和中華歐亞學會主辦的「大陸政經發展與臺海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 Boston , 1998 年 5 月,頁 1-15 。
  • 〈中共內部政經情勢與對臺政策的關係〉,中國留美政治學會主辦的「中共亞太安全政策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 Tempa , 1996 年 1 月。收入明居正主編《雙贏?雙輸?兩岸關係何去何從?》,臺北:致良出版社, 1996 年,頁 88-108 。

四、研究計畫論文

  • 〈爭取和、準備打:滬京哈等地區人士對未來開展兩岸關係的看法〉;執行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的論文,臺北, 2001 年 3 月,頁 1-20 。
  •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兩國論」發表後京津地區人士對未來開展兩岸關係的看法〉;執行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的論文,臺北, 1999 年 6 月,頁 1-25 。

五、學位論文

  • 〈論中共改革開放的指導思想:「左」、右辨〉,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6 年。
  • 〈論中共之農民運動與土地政策 (1921-1949)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0 年。
備註: 

 

單 位

職 稱

日期(起)

日期(迄)

校 長

校史室

主任

107/8/1

109/7/31

江漢聲

文學院

院長

101/8/1

107/7/31

江漢聲

文學院

院長(代)

101/6/18

101/7/31 *

江漢聲

進修部

部主任

101/2/1

101/7/31 *

江漢聲

歷史學系

系主任

98/8/1

101/6/30 *

江漢聲/黎建球

歷史學系進修學士班

系主任

98/8/1

101/6/30 *

江漢聲/黎建球

研究發展處

研發長

91/8/1

93/1/31

李寧遠

學生事務處

學務長

86/8/1

89/7/31

楊敦和

人事室

主任

82/8/1

86/7/31

李振英

教務處

教務長(代)

81/8/1

82/7/31 *

羅光

教務處課務組

主任

78/8/1

82/7/31 *

羅光

訓導處課外活動指導組

主任

72/8/1

78/7/31

羅光

說明:自1983.8.1.至2020.7.31.,歷經羅光、李振英、楊敦和、李寧遠、黎建球、江漢聲,連續六位校長,兼任行政、學術主管31年    (*同時兼任兩個或兩個以上職務重疊1.5年)。

※校內其他學術行政服務:

本校教師評審委員會、課程委員會委員以及人事評議委員會、調解與仲裁委員會、圖書館委員會、教育學院籌備規劃委員會、學生獎懲委員會、體育運動委員會、教育發展資金委員會、提升學術研究獎補助案審議委員會、學術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使命特色委員會、生物實驗安全委員會、自我傷害防護委員會、醫學倫理及人體試驗審查委員會、環境保護暨安全衛生委員會、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校園整體規劃委員會、產業實習委員會、學術倫理審查小組等委員

文學院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課程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學系、歷史學系、哲學系主管遴選委員會召集人;文學院學生代表會指導老師;歷史學會指導老師

全人教育課程中心教評會委員、課程委員會委員;歷史與文化課程學群召集人、教評會委員、課程委員會委員;通識課程人文藝術領域召集人、教評會委員、課程委員會委員;通識課程社會科學領域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課程委員會委員;專業倫理課程教評會委員、課委會委員、專業倫理個案分析競賽評審委員

進修部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課程委員會委員

教育學院師資培育中心(前身為教育學程)中等教育歷史類科師資入學甄試面試委員、學生實習指導教授

組織史料蒐集與研究撰寫主編《天主教輔仁大學90年史稿─彰顯主榮的歷程與見證(1925-2015)》;史料蒐集與研究撰寫「本校在臺復校60年史略」及「百年校史」(計畫執行中)

擔任導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口試委員及出席其他各類會議等未列計。

※校外學術行政服務:

國家教育研究院普通高中歷史科審定委員會委員(108.10.-109.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編輯委員(102.1.-106.1.;4年,16期)

政大歷史學報編輯委員(99.8.-108.5.;8年10個月;18期)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93-2〜99學年;13個學期)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大學入學指定考試歷史科閱卷主持人(103-107學年度);歷史科閱卷協同主持人(99-102學年度);大學入學學科能力測驗台北五考區第二分區主任、副主任(92-93學年度)

中華民國大專體總劍道委員會主任委員、棒球委員會主任委員

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常務理事

中國訓育學會監事

教育部大學評鑑委員

大學入學(80學年度)聯合招生考試委員會試務組主任

另擔任其他學術社團、基金會董事、理事、顧問等未列計。

 

  • 2020/依據本校教務處教師發展與教學資源中心電腦檔案(第一代與第二代教學評量)紀錄,自95-1至108-2共28個學期,評量平均值4.56。除在本系授課外,尚支援進修部及全人教育課程,共授課202班;修課學生總計10,616人次;平均每班52.55人。依據本校第二代(列計的)教學評量檔案,101-1至108-2共16個學期,學生推薦課程比例平均90%。
  • 2018/輔仁大學107學年度教學績優教師獎
  • 2017/中華民國私立教育事業協會第40屆資深優良教師「大仁獎章」(連續任教滿35年)
  • 2013/中華民國私立教育協會第14屆模範教師獎
  • 2012/行政院一等獎章(30年)
  • 2012/教育部連續服務滿30年資深教師獎
  • 2012/輔仁大學101學年度連續任教滿30年資深教師獎。
  • 2010/輔仁大學99學年度教學績優教師獎。
  • 2010/輔仁大學99學年度教師評鑑通過。
  • 2007/中華民國私立教育事業協會第30屆資深優良教師「大智獎章」(連續任教滿25年)。
  • 2007/輔仁大學96學年度教師及研究人員研究成果獎勵。
  • 2004/輔仁大學93學年度教學績優教師獎。
  • 2003/輔仁大學文學院92學年度教學績優教師獎狀。
  • 2003/教育部連續服務滿20年資深教師獎。
  • 2002/輔仁大學91學年度連續任教滿20年資深教師獎。
  • 2002/輔仁大學91學年度輔仁學術研究獎。
  • 1999/教育部僑教會88年度輔導僑生績優人員獎。
  • 1997/中華民國私立教育事業協會第20屆資深優良教師「大勇獎章」(連續任教滿15年)。
  • 1997/輔仁大學86學年度輔仁學術研究獎。
  • 1996/國家科學委員會85學年度甲種研究獎。
  • 1994~1998/83~87學年度連續五年獲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獎助大專院校開設兩岸關係研究課程」獎助。